天染工坊創辦人陳景林到亞洲大學演講!---

  • 2017-11-20
  • 資訊處管理者(勿異動)
2017-06-05
陳景林:植物染商品需要具備「形之美、色之雅、質之優、技之精、用之當、史之觀」新六藝!
亞洲大學(Asia University, Taiwan)時尚系5月31日邀請天染工坊創辦人陳景林,以「從傳統工藝到時尚設計」為題演講,分享傳統染色工藝的復甦以及發展;陳景林老師表示,植物染色的取材及製作過程,其中藍靛染料,世界各地皆有藍植物的種植,主要分為四大科別,臺灣主要種植馬藍以及木藍,在清朝末年藍染產業發展興盛,在各地皆有染坊創立;也因為各地都有藍草,藍色因而成為傳統社會裡服飾的基本色。
陳景林老師不僅協助復甦臺灣染色工藝,也將研究實驗及經歷彙整成書,並且獲得文化部的支持出版,有系統性的介紹天然染料,將傳統天然染色技法利用科學整合知識,在2000年舉辦展覽,第一次發表天染染色打樣色票。陳景林老師強調,每一次舉辦展覽,都要勞師動眾很辛苦,但每一次都能得到很大的迴響!
「藍染工藝又分許多種染色技法!」陳景林老師分享說,他到民間考察時,發現蠟染起源於印尼、印度,植物染色因為天然不添加多餘的化學成分,所以在保存必須十分注意,日本傳統的埋缸技術,利用地底溫度穩定,不論甚麼氣候都不怕染缸因為忽冷忽熱而變質。
陳景林老師強調,植物染商品需要具備「形之美、色之雅、質之優、技之精、用之當、史之觀」的新六藝追求,意思是指:商品的造型要兼具美,配色要優雅,材質要優秀,技藝要精良,運用要洽當,要瞭解染織的概況,這樣所設計出的商品才能具備天然與時尚。
創意設計學院副院長兼時尚系主任林青玫指出,近幾年,在臺灣的染織產業的努力下已逐漸成長,天然植物染色色彩,呈現深淺不一樸實沉穩、古典奢華感,只要運用不同巧思及染色技法和掌握染料深淺營造出的效果,便能製成大眾喜愛的綠色商品,成為臺灣設計師們設計各式原創商品的新素材。透過陳景林老師的經驗分享,瞭解世界各地染織的文化發展與應用,市場與文化的變遷,循著社會需求與脈動,可將傳統工藝轉換為時尚精品。